讀書后的知識管理體系,是對讀者最好的記憶增長

最近整理了一下我的書柜,發(fā)現(xiàn)藏了那么多本書,有的看完了,有的沒有。翻開手機上的閱讀app,排行榜上不少書都看過,而我在看完之后竟只能大致得講出書中的某個觀點。

突然間有點茫然了,花費時間在看書上,合上書,就只能零星得記得幾個觀點,那么花在看書上的時間有被有效利用嗎?或者說如何才能將看過的這些書利用起來?

有人會說你們這些看書多的,看得再多不也和我們這些不讀書的人沒什么兩樣嗎?或許會有人反駁了:我看過的書都變成了我思想的一部分。

我不支持讀書無用論,也反對讀書的雞湯,在我看來,你花在讀書上的時間,要對你產生價值,如果只是記得觀點的話,還不如聽書,畢竟還不用費腦子。

要將看過的書利用起來,這又涉及到如何做知識管理,嘗試過做思維導圖,做讀書摘錄,保存在印象筆記里。

這好像又陷入了一個誤區(qū),好像書讀完,把書的整體框架梳理出來,句子摘錄一下,就讀完了一本書,讀完只是在筆記app里面又存了一段信息,而沒有成為知識。

而現(xiàn)在信息時代,想要獲取信息簡直太容易了,想要某本書的思維導圖或者筆記,上網(wǎng)都能搜索到,那不得不說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就浪費了,你讀一本書和別人讀一本書,最大的區(qū)別應該是,針對作者提出的觀點,不同人讀完的思考,這才是最寶貴的。

那么問題就來了:如何確保自己需要的知識能夠被快速找到?怎樣把學到的內容轉化為知識?如何保管這些知識,把它構建成體系?怎樣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1.做讀書筆記

首先你得做筆記,如何讓做出的筆記是知識,而非信息呢?看過羅輯思維前策劃人李源老師的方法,感覺可以參考一下。

一份讀書筆記應該包括作者的核心論點、作者的分論點、以及讀完后的想法和感受。這里的論點,不能是拿來主義,直接摘抄下書中的一句話就算完事了,要進行提煉轉述,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將這一論點應用在社交場合。

看過很多人的文章都會提到某書中某人提出了怎樣的觀點,而自己寫作卻不能這樣寫出來,一方面是積累太少,另一方面,是沒有刻意去練習提煉總結書中觀點。在提煉論點的時候,可以按章節(jié)來進行,看一下這章說了什么?引用了什么例證?觀點概念和邏輯是不是合理?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除了記錄論點外,還應該記錄的是這本書,給你帶來怎樣的啟發(fā)和感悟,同樣一本書,不同的人讀完的思考是不同的,這也是區(qū)分你和其他人讀這本書的不同點。

為什么不同呢?因為每個人大腦存儲的知識是不同的,每個人的經(jīng)歷和思考,都會形成不同的思想,而書里的內容會和我們大腦里已有知識產生化學反應,形成新的認知。

好的啟發(fā)和感悟,是盡可能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具象化成一種規(guī)律或概念。就像橋水基金的創(chuàng)始人瑞·達利歐在《原則》這本書中,將自己的投資和工作經(jīng)歷總結為一句句簡短的原則,能被人記住并對自己有指導作用的,都是一些規(guī)律。

2.如何管理書籍

又學到一個新方法,就是用知識樹進行管理,知識樹是什么呢?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樹狀結構,在各個分支下面,列出這個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人,提供的論點和觀點,節(jié)點是人,而不是知識。

這就有點違背我們的常識了,一般的知識管理不是說按類別劃分,按書名劃分嗎?為什么要按人名來分呢?根據(jù)28定律,其實只有20%頭部的人有價值,看書應該在精而不是多,看的書多了,就會看到,有些作者在書中旁征博引別人的觀點,而求知是要溯源的,尋找知識的源頭。

對于藏書很多的人,如何管理書也是一個難題,畢竟看完了總覺得會再用到,搬家了又帶不走,最好的辦法就是拍下來,變成筆記進行存檔。書的收納也是一個問題,我之前是按照類目來排列的,雖然不是說不妥,但現(xiàn)在有了更好的方法。

將曾經(jīng)讀過最重要的書,按心目中的次序重新排列,哪本書給你的啟發(fā)最大,就放在前面。選出最近要讀的最重要的書,每個類別選3個人的書,注意是3個人,而不是3本書。很長時間都不會需要的書,賣掉或送人,相信我,現(xiàn)在不需要,之后也不會需要的,閑置的書就是買書的時候腦子里進的水。

除了書之外,我還有音頻視頻節(jié)目、專欄、文章,這些想管理起來也是一個大工程啊,其實也可以采用同一套方法,注意核心在于作者,在于人,而不在于書。

建立知識體系的方法,新建一個文件夾,或者在筆記軟件里面新建,以作者為單位,建立二級文件夾,如果是書,就下載封面放在文件夾里,如果是音頻和視頻,就把鏈接地址放在上面。如果作者是當代的人,個人網(wǎng)站、微博、博客、在行、專欄鏈接、微信號這些都可以放進去,作者的照片作為封面。

這個體系里面看過的書和視頻才放進去,做完筆記,書就可以處理掉了。

3.多種管理法并行

很認可王陽明心學里提出的“知行合一”,很多時候,我們知道卻做不到,比起知識面的廣博,我更認可將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

現(xiàn)在這個時代,知識或者說信息的獲取從未這么容易,學的很多,但卻像“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學了那么多是為了加以運用。

1)二進制管理法

前面說了用知識樹進行管理,這樣,我們的知識存量就相當龐大了,而知識管理的目標是不能遺漏和可以隨時取用。而且要管理好存量,激發(fā)增量,光是靠知識樹也是不夠的。

這里介紹一種二進制的方法,二進制很多人都聽過,怎么將其運用在知識管理上呢?以我自己舉例吧,我是一個理科生,然而卻十分喜歡文學,現(xiàn)在做的新媒體相關的工作,會用到一些理性思考的邏輯,也會進行文案的寫作。那我的二進制的兩個基石就是“文”、“理”,然后再以二進制進行細分。

以怎樣的邏輯進行編排,要按照之前做的以作者為中心的文件夾。

2)六進制管理法

如果按照二進制的方法不斷細分,這樣,分出來的知識框架是十分龐大的,就比如我,是個興趣愛好很廣泛的人,關注的方向從國家大事到陽春白雪。

這時就要采用六進制的方法來節(jié)省時間與精力,之前看到馬伯庸先生子啊微博里面曬,自己的手機軟件按照六部的方法進行整理,哪六部呢?就是中國古代的隸戶禮兵刑工,六部制度從隋朝一直沿用到了慈禧太后的時候,現(xiàn)在也可以沿用到個人的知識管理上。

具體怎么做呢?先把當下要處理的事情歸為六類,圍繞分類,選擇知識ID放進去,隨時變化,做到事情不重不漏,讀過的書隨時用在實際工作中。

3)對稱管理法

在做時間管理的時候,有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事優(yōu)先”,而在實際工作中,可能的情況就是,突然被某件事情打斷就去做那件事了,回過頭再去工作的時候,就難以進入工作狀態(tài)。

工作上要講究專注,在做知識管理的時候,也要講究專注。這個對稱管理法可以幫助我們做決策,訓練專注能力。

具體的方法是,六類三個為一組,每組選出最重要的一個,兩個中排出次序優(yōu)先級,選擇出來的知識ID,形成下階段做事情的目標,下階段把完成那個目標作為時間點最主要的任務。

比如,我最近的工作可能會做定位和用戶增長,這兩方面,這方面的牛人寫的書,一本是《定位》,一本是《增長黑客》,還有一些相關新媒體課程里面講定位和增長的。那么這些就是我最近要看的,以及運用到工作中的知識。

4)地圖關聯(lián)管理法

我們所熟知的高手,無一不是跨界領域的高手,他們擅長將不同的領域結合起來,比如查理·芒格的多學科理論,將投資與物理學、化學、統(tǒng)計學等多種學科結合起來。還有劉慈欣的《三體》將文學與天文學、物理學結合起來。

除了這些大師們,日常生活中,善于將多個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運用的人,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之前去混沌大學的年終大課,邀請的嘉賓有獵豹的CEO傅盛、搜狗CEO王小川,講得都是將生物學思維與商業(yè)相結合,李善友那次講的是人腦科學。無一例外,他們都是善用多學科思維的高手。

地圖關聯(lián)管理法的目的就是,完成知識之間的跨界整合。

具體的方法:

  • 1.找一張感興趣的地圖,我找了張歐洲的地圖
  • 2.地圖中央,放二進制方法里提取出的最核心的兩個區(qū)域
  • 3.按照拓撲延伸邏輯,向區(qū)塊進行延伸,進行邏輯上的填充
  • 4.兩個領域的交界地帶,嘗試有沒有跨界的可能
  • 5.地圖上兩個完全不相鄰的點,嘗試連接起來有沒有組合的可能

4.總結

以往的知識管理,都是教我們怎么給筆記進行分類,而沒有一個具體的運用方法。

而這個筆記的體系是以學為用,當然不可能從一開始就做得很完善,不要一開始就制定宏大的的計劃,可以自己發(fā)明比較好的筆記管理方法,不斷進行填充。

文:少羨@少羨(shaoxianless)

增長黑客CGO相關薦讀:

肖恩·埃利斯:“偽增長黑客們”在中國企業(yè)很搶手
如果嚴肅對待原創(chuàng)文章這件事,我們可能都侵權了…
《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學者蘇杰的選書,讀書,用書

更多精彩,關注:增長黑客(GrowthHK.cn)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術和數(shù)據(jù)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產品發(fā)展的因素,實現(xiàn)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

本文經(jīng)授權發(fā)布,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gptmaths.com/quan/11192.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上一篇 2018-06-07 00:10
下一篇 2018-06-07 10:29

發(fā)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