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師,一個在大眾眼中極具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的職位,如今已經成為互聯網增長焦慮的主要受害者。
在《增長黑客》風靡全球后,互聯網對于用戶增長的焦慮與日俱增。它對每個崗位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首當其沖的是產品經理。作為產品研發(fā)的領袖角色,用戶增長對產品經理來說必然是首要任務。
其次是運營,在“一切皆運營”的時代里,產品運營對用戶增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產品設計師在其中又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比如一款新產品上線前,產品經理、程序猿和測試肯定是最忙的。那UI設計師在其中的角色又是什么呢?
而在團隊職能之外,產品設計師應該為用戶增長買單嗎?答案是肯定的。
增長設計師——你不認識的新物種
社交平臺崛起的當下,任何to C端的產品都離不開社交平臺,這就意味著對于視覺設計的需求越來越碎片化,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在暴增的企業(yè)需求之下,原先設計的門檻在降低,但實際操作的難度卻在變高,對于一名優(yōu)秀的產品設計師的要求也在變高。
在如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轉化率與用戶的體驗息息相關。產品的“顏值”直接影響用戶體驗,而用戶體驗則影響著留存率和轉化率。
在過去,一說起設計師基本大家都認為是平面設計。但在如今,設計師崗位已經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精細。
設計師崗位主要分為以下兩大類:
傳統(tǒng)設計:平面設計、空間設計、工業(yè)設計、珠寶設計、游戲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品牌設計、電商設計等。
產品設計:UI(用戶界面)、UE/UX(用戶體驗)、ID/IXD(交互設計)、UID(用戶界面設計)、UED( 用戶體驗設),UCD(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
可以說,設計師現在在各個行業(yè)/領域都是重要“火力輸出者”。但在增長的角度看,UI(User Interface 用戶界面設計)和UE(User Experience 用戶體驗設計)與用戶增長的關系最直接,也最緊密。
在產品世界,技術和趨勢都日新月異。要想實現增長的目標,新時代的設計師們——特別是互聯網設計師——必須適應新的工作環(huán)境和流程,打磨以下五大能力。

設計師保持核心競爭力所要具備的能力模型(來源于《2019用戶體驗行業(yè)調查報告》)
一、團隊溝通與協(xié)作能力
一個產品最終的呈現效果有賴于成員間的有效溝通,這就需要良好的團隊溝通與協(xié)作能力進行支撐。而UI/UX將在一項完整的項目周期體驗以下流程:

(圖片來源于網絡)
相對產品經理/程序猿的產品設計師的“數字化”的成果,產品設計其實沒有一個量化指標,也沒有統(tǒng)一的衡量標準。比如什么樣的設計才是美的?如何交互才便捷?Button設置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雖然團隊中所有人都認同“用戶體驗”、“增長導向”這兩個標準,但對于標準的解讀,卻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
“設計師大部分都習慣了多線程工作,不論是真實項目溝通還是在虛擬項目組,我開過的每一場會,發(fā)起的每一次的溝通,開始前一定會設立一個目標。比如,今天開會要套理論搭建色板、版面設計、組件篩選三項內容,會議不能在三個目標之間來回反復,而必須解決一個,再進入下一個?!?/p>
同時,一個得心應手的團隊協(xié)作工具對提高團隊效率也至關重要??陬^溝通的信息總是有損失和誤解。以前,一份經過各方“簽字畫押”的固定文檔,是設計師的法寶。但現在有了saas類設計協(xié)作工具,大大提升了溝通協(xié)作的效率。
「墨刀_墨刀原型/交互設計軟件」免費在線試用_
二、用戶體驗與共情能力
產品設計的核心是用戶。只有了解用戶眼中所見心中所想,了解用戶體大大小小的感受,是一個UI/ID/UE的基本功。
但由于自身工作性質的限制,設計其實沒有很多渠道能直接面對目標用戶。很多設計其實所只是根據內部幾個人的體驗作為依據。他們是不是用戶?其實嚴格上不能算。
比如在交互設計的效果,需要在實際用戶場景中進行驗證,才能真正感受到交互流程到底夠不夠“絲滑”。比如現象級游戲王者榮耀的設計師就曾表示,游戲成功離不開設計師對用戶心理的深度共情感受。
“對局中立即反饋的音效、傷害量、擊殺對手后的全地圖播報,勝利后獎勵,購買皮膚后帶來的優(yōu)越感,這些不確定的爽點和確定的爽點合在一起,使得用戶的產生了確定的依賴感。
培養(yǎng)共情能力,不僅依靠實際的調研,還要依靠科學的方法或工具。比如在前期腦暴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師可以邀請同事、用戶和相關人員共同在線協(xié)作。
而工具的優(yōu)勢,不僅體現在實時協(xié)作性上,還體現在工具自帶的模型素材和方法輪上。比如Process On的模板市場,從場景和類型提供非常豐富的模板,用流程化的思維來規(guī)范頭腦風暴的“邊框”。

Process On模板界面
「ProcessOn_ProcessOn思維導圖/流程圖軟件」免費在線試用_
三、設計翻譯與轉化能力
如果產品經理說的是“火星語”,那設計師說的就是“水星語”。當兩種語言碰撞后,要么翻車,要么翻譯。
對于UI/UX來說,將產品語言、用戶語言轉化為設計語言。比“五彩斑斕的黑”、“字再大一點”“字再多一點”、“l(fā)ogo大一點”、“讓圖標動起來”……這些讓設計小姐姐淚崩的瞬間,其實都是缺乏翻譯和轉化的結果。
最崩潰的,還要數“我覺得這個不好看,但我也不知道它為什么不好看”。
這種時候,就需要設計師們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這個神仙也無法解決的問題,拆解成設計能夠解決的問題。
比如在一個典型的場景中,UI和產品就設計方案好不容易達成共識,下一步研發(fā)迅速反饋:這個設計效果現有排期內實現不了。這個時候,除了“彼此傷害”之外,設計師還需要先想一下:到底是因為排期還是技術原因無法實現?這個需求是不是一定要在第一版實現?后去需要什么支持才能實現?
因此,理解和翻譯并轉化成設計的能力是一個設計師——尤其是一個資深設計師的能力護城河。當你能用專業(yè)設計知識翻譯、或者說引導需求,將大大降低“崩潰”的頻次。
「藍湖_藍湖原型/交互設計軟件」免費在線試用_
四、數據分析能力
從增長的維度考核,UI/UX考核的標準應該是數據指標——特別是用戶行為的數據指標。
比如一名網頁設計者常常需要在網頁不同部位設置二級跳轉鏈接,比如左邊欄、頭部輪播圖,正文專區(qū)、嵌入板塊等等。在不同的頁面位置,讀者跳轉的數字有很大的不同。到底哪些位置能提升跳轉率?這個時候,數據分析的思維就非常重要。
交互設計師對數據分析的依賴更重,每一個細節(jié)的調整,每一個版本的迭代,都要以用戶數據作為依據。比如滑條的設計,是隱藏還是直接顯示?對于新手來說應該怎么做?對于老用戶來說是不是沒必要?客服對話框怎樣才能不引起用戶反感?用戶需要操作幾次才能達成需求?是否需要二次確認彈窗?
所有設計的問題,從用戶中來,也要到用戶中去。如果用戶數據沒有成為產品設計的驗證環(huán)節(jié),那么“增長設計師”就無從談起。
「圖司機_圖司機在線作圖軟件」免費在線試用_
五、學習更新能力
最后的能力也是所有能力的根基,那就是以開放的心態(tài)不斷保持學習。
現在很多UI.UX都是從平面或者是電商轉型而來。他們大多數都是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學習相關課程,掌握新的能力。
而在實際工作中,越是了解產品,了解技術,了解運營測試的相關知識,設計師的工作就越流程。而在專業(yè)范圍內,不同的設計風格,最新的流行趨勢,最新的設計軟件,產品設計研發(fā)協(xié)作工具的新功能新玩法······這些內容都需要設計不斷去學習,去更新,才能在“增長”和“美麗”之間,做到最佳平衡。
本文經授權發(fā)布,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gptmaths.com/cgo/user/4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