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一部叫《啥是佩奇》的電影廣告片毫無預料刷屏了,有人感嘆導演的創(chuàng)意,說這支視頻定義了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病毒視頻”。
我們能復制《啥是佩奇》么?顯然不能。但我們能夠學習其中創(chuàng)意的底層邏輯么?當然可以:
1. 創(chuàng)意源于生活積累,而不完全是天馬行空。《啥是佩奇》中充滿了生活化場景:爺爺與孫子的對話、與兒子的交流、鄉(xiāng)村中的景象……都是真實存在的生活常態(tài),而非幻想。
2. 不帶偏見地看、全然地看,才能看見真相。當大部分人都認為城市流行元素“小豬佩奇”與鄉(xiāng)村生活毫無關系,甚至對農村生活有些刻板印象時,導演找到了兩者之間溫暖的連接點。
3. 創(chuàng)意的動機決定創(chuàng)意的高度與影響力。雖只是廣告,且全片充滿戲謔,但《啥是佩奇》的出發(fā)點是爺爺對孫子的隔代愛,同時也向我們呈現:當我們一路狂奔時,不要忘記身后還有竭盡全力希望追趕上我們的父母。
關于創(chuàng)意如何產生、如何完成,賴聲川老師曾在混沌研習社上有過精辟論述:創(chuàng)意人人皆可學,如果有人說創(chuàng)意不能學,那是因為他不夠了解創(chuàng)意過程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創(chuàng)意真的能學嗎?
我自己做了20多年編劇、導演方面的老師,同時做了30多年的編劇和導演,經歷過太多創(chuàng)意的過程,那些創(chuàng)意并不是我天生就會的,而是學來的。當我靜下來去想,那些創(chuàng)意過程中的突破點是什么時候發(fā)生的,那些靈感是如何發(fā)生以及如何執(zhí)行的,慢慢我就發(fā)現創(chuàng)意其實是有脈絡可尋的,沒那么神秘。
如果有人說創(chuàng)意不能學,那是因為他不夠了解創(chuàng)意過程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既然創(chuàng)意能學,那么創(chuàng)意的靈感來自哪兒呢?你已有的積累。
很多人覺得,靈感來自外部。希臘人所謂的九個繆斯,甚至像普契尼說他創(chuàng)作的歌劇Madama Butterfly (《蝴蝶夫人》)是上帝口述給他的,上帝握著他的手寫出的譜子。這些說法都讓我們形成一種感覺,即認為創(chuàng)意要通過外來的力量才能完成。
但我自己的經驗和這些說法不太一樣。不管是《暗戀桃花源》,還是可能更有趣的長達8小時的《如夢之夢》,這些靈感的內容都不是來自外部,不是我陌生的東西。像上劇場的開幕戲《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說出來你們可能都不相信,那是我做夢夢到的。
但這個夢也不是一般的夢,我們說創(chuàng)意人往往是在限制中工作,有目標本身給你的限制。比如我必須寫一個戲,這個戲又有很多條件,這些條件最后逼著我在夢中找到一個解法,找到后我趕緊半夜兩點鐘就起床把它寫下來,寫完再回去睡,不然就忘了。
我要講的是,所謂靈感降臨,就是瞥見已存在于你腦中的事物,或組合已存在于你腦中事物的剎那。
這里的重點是:已存在于腦中。我所有的靈感都不是我陌生的東西,都來自我已有的積累。也許你會想到,以前老師說多讀點好書,多經歷點事兒,就是為這個。而積累,是我們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無法停止的一件事。
你所有的積累,就是你的檔案柜。
為什么你會在某一刻想到某件事?因為這件事存在你的檔案柜里?;貞浘褪沁@樣,你在某一刻聞到一個味道,這味道是你童年聞過的,它會勾起檔案柜里很多童年記憶。
創(chuàng)意也是一樣。你積累的檔案里有什么,拿出幾個來,并在一起,就是創(chuàng)意了。
既然如此,那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積累到腦內的一切到底是什么?有沒有一種機制能讓我們存一些有利于創(chuàng)意的東西,刪掉那些對我們沒用的?
有。
我把這個機制叫做創(chuàng)意金字塔。如果你想做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人,你就一定要先去了解你腦子里裝的是什么,你才可能有相應的創(chuàng)意。
大腦的創(chuàng)意機制:創(chuàng)意金字塔
這個圖是我在斯坦福大學教書的時候發(fā)展出來的。
我們常說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其實是兩個階段:“創(chuàng)”和“作”。“創(chuàng)”是創(chuàng)意構想階段;“作”是構想執(zhí)行階段。它是心靈的,又是務實的。
它也是內容和形式。內容和形式是兩種東西,有時候經常打架,而當你找到兩者的結合,那感覺非常美妙。
它也是問題和答案。偉大的科學發(fā)明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E=MC2,這是答案,問題是什么呢?題目是誰出的?愛因斯坦給自己出的,他想為宇宙找一個方程式。這是什么題目?神經病才會想的這樣的題目。但愛因斯坦就是執(zhí)著于為這樣的題目尋找答案。
簡單的題目創(chuàng)造了簡單的挑戰(zhàn),復雜而有深度的題目則促使提問者尋找復雜而有深度的答案。題目性質改變的瞬間,改變了解題的風險,也同時改變可能的收獲。
你們想想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是不是這樣?這就是解題,這就是創(chuàng)意。
“創(chuàng)”、“內容”、“問題”的提出,需要智慧,智慧必須在生活的領域中尋找;“作”、“形式”、“答案”的獲得,需要方法,方法是在藝術的領域中尋找的。
這里的藝術,并不單單指戲劇、繪畫等藝術門類。而是指你的專業(yè),可能是廣告、企業(yè)管理,酒店等等,而每一個專業(yè)領域都有相應的方法。
所以其實創(chuàng)意需要兩種學習——智慧和方法。
如何創(chuàng)?關鍵是學會“如何看”。
①檢查你的檔案柜:經驗、習性、動機
創(chuàng)作的源泉是你的生活,更確切的說,是你的經驗、習性和動機。
我們的檔案柜,就是我們儲存的經驗。它可能是你自己的人生經驗,也可能是你接收到的別人的經驗。那你可能會問:這些經驗哪些適合創(chuàng)意?哪些不適合?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覺得我人生中所有的經驗,我都要珍惜,不管好還是不好。甚至尤其要珍惜不好的經驗,因為這些經驗更能讓我看透人生是怎么回事。有了這些經驗,我才能在戲中做出準確的判斷,我的人物才能寫出來,才是你們能夠接受和感動的狀態(tài)。
而習性,掌控著我們存取檔案的邏輯。
換句話說,這個檔案柜你是可以控制的。怎么控制?就是檢查你自己覺得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然后你就會發(fā)現那些重要的你就留下來了,不重要的就被刪除了。
在習性的背后,隱藏著最不容易被注意、但其實最重要的“動機”,即你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理解自己的動機,是對“創(chuàng)”最重要的啟發(fā)。因為改造動機,就能直接影響習性,習性又能對經驗的累積發(fā)揮即時而明顯的作用。
理解動機最簡單的方式,是不斷問為什么。為什么我要做某一件事?
②如何看?如是觀、因果觀、世界觀
知道了我們的檔案是什么,關鍵是要學會“如何看”。我們有三種要學習的觀。
- 如是觀
就是你能不能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感知到別人的狀態(tài)?這是重新看世界第一個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去除偏見的方法。
比如我導戲的時候,在排練室里看著演員,我必須完全理解他的狀態(tài)是什么,而且是一秒之內理解,而不是通過理性分析?!叭缡恰本褪邱R上我就知道了,于是我就可以修正,這需要一種非常直接的洞察力。
- 因果觀
這里說的因果跟迷信無關,而是指事物發(fā)生的前因后果。你水壺放在火上,燒到一定的程度,水就開了,這就是因果。
運用到戲上,比如《暗戀桃花源》最后一場戲,江濱柳和云之凡闊別40年后在臺北的病房重逢,他們的情緒應該是怎樣的?有時候演員的情緒會過多,他覺得40年沒見了要怎樣怎樣。我就說你不要想那么多,你聽他說話,就問他的身體怎么了,為什么住在醫(yī)院。江濱柳的回答也很平凡,“我記得你那兩條長辮子”,“結婚前兩年就剪了”。
這場戲是越安靜越好,在安靜中你會感受到比你任何哭喊都更深刻的情感。如果你不管劇本中的前因,而是自己想象這個角色要怎么灑狗血,怎么哭、鬧、喊,那你就出戲了。
- 世界觀
你對人生、對世界是什么看法?你到底相信什么?世界觀就是你對世界的看法,就這么簡單。你的世界觀是你看世界的觀景臺,也是你創(chuàng)意的觀景臺。要選擇適當的位置,才能讓自己的觀察既全面又入微,創(chuàng)意因而得到最佳出發(fā)點。
如何練習方法?理解萬物運行原理
①萬物運行原理
方法這邊,我們有一個跟“如何看”相對應的概念,叫萬物運行原理。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看世間萬物是怎么運行的。
愛因斯坦說深入地看大自然,然后你對一切的了解會更好。我非常贊成這句話,大自然它真的會教你。你到深山里,覺得沒什么事情在發(fā)生,其實太多事在發(fā)生。
有一次我跟一位日本能劇大師聊天,他是觀世流的傳人,我問你們老師現在怎么樣,他說老師都走了,他現在只能向大自然學習,每當下雨,他就能感受到某一個角色需要的一種悲傷是什么。
這個境界真的很特別,老師不在了,還有大老師在,自然就是我們的老師。
編劇也是一樣,為什么我們覺得一個劇本好,它其實是符合了大自然的運行原理,春夏秋冬、日夜等等,大自然的很多原理都可以用在我們的創(chuàng)作中。
②結構
結構我覺得是中國人的痛,我們構建的劇本經常是歪的,很少看到中國人拍的電影或者舞臺上的東西有非常完整的結構。
什么叫非常完整?能劇大師世阿彌在16世紀說過一句話:一個好的劇本要有好的開始、好的中間和好的結尾。
大廢話嗎?不是。對我們做編劇的人來說,他講得真好。有些人有個漂亮的開始,后面就沒了,大部分人都做不出一個好結尾。
戲是很微妙的,而觀眾是聰明的,當戲的結構不完整,觀眾都能感覺到??唇Y構,看東西怎么能夠站起來,不倒下去,這也是萬物運行原理。
我的建筑師朋友說蓋房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蓋得正,不漏水,其它的比如外觀多絢麗,都是玩,都可以做到。但最起碼,你這個房子不能倒,也不能漏水。戲也一樣。
建筑結構是在空間中展開,而戲劇結構是在時間中展開的。從第1分鐘到第100分鐘,怎么去慢慢架構一個東西,這其實蠻有學問的,真的是需要1萬小時才能慢慢理解。所以你看好萊塢那些教學方法,他會建議你75%的時間要花在最后25%的劇情上,因為那是最難經營的。
在時間里走的結構跟空間中的建筑結構不一樣,最后25%的劇情,很多線要串到一起,如果是說相聲,前面裝包袱,最后這25%就要抖包袱,這里面學問是很大的。
為己還是利他?
動機是決定作品高度的根本原因
其實人人都有創(chuàng)意,創(chuàng)意金字塔這張圖,基本代表了我對創(chuàng)意的完整看法。如果你問我圖中最重要的詞是哪個,那就是“動機”。
動機非常重要。觀點決定高度,動機決定態(tài)度。
也就是說,你的世界觀在哪兒,決定了你的作品高度會在哪兒;而你的動機在哪兒,決定了你的觀點在哪兒。道理很簡單,但是要想一想,蠻深的。
如果動機是一個光譜,那么光譜的兩端可以簡單地分為為己或利他。為己或利他是比較深的一個話題,我們在做的這個行業(yè)為什么存在?我們的一個作品能不能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如果有,我們的動機其實是在慢慢往利他的方向走。
我不愿意說自己是純粹利他的,我不是,我檢查我自己的動機,只能說我在努力地走向利他的方向。我會發(fā)現當我的動機越是利他的時候,我的作品越好,對人的影響也越好。
到最后,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真正的重點還是動機。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各種平臺,但平臺上的內容是什么?這些內容到底是為己還是利他?這些問題大家都不太談,因為聽起來有點兒肉麻。但如果動機是為己,你的成就到一個點就上不去了,或者你賺了很多錢,但僅此而已。
如果你能夠慢慢走向利他這一邊,我想你不僅會有更大的成就,而且會活得非常開心。
文:混沌君 /?混沌大學
首席增長官CGO薦讀:
更多精彩,關注:增長黑客(GrowthHK.cn)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術和數據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產品發(fā)展的因素,實現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
本文經授權發(fā)布,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gptmaths.com/quan/1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