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新傳學生對于線上新聞教育的體驗還好嗎|全媒派

新冠疫情給新聞業(yè)造成了巨大沖擊,其中就包括新聞教育。

新聞學院幾乎是被迫在一夜之間改變教學方式,從線下教學匆匆轉移到線上教學。師生失去現(xiàn)場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無法使用學校的教學設備,對于要進行新聞實踐的學生而言,他們也不方便出去進去采訪和拍攝工作。

雖然不確定新冠疫情何時才能結束,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新冠疫情大力推動了新聞教育往數(shù)字化方向發(fā)展,這一趨勢難以逆轉。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通過編譯Journalism Practice期刊于2022年3月發(fā)布的論文《解讀新聞教育中的價值創(chuàng)造動態(tài):以新冠疫情下的新聞教育為例》,帶大家了解疫情下的線上新聞教育對新聞學子帶來了什么影響,他們對教學環(huán)境的更換有何意見、對線上教學資源有何評價,進而思考與探索應如何改善線上新聞教育實踐。

新冠疫情下,新傳學生對于線上新聞教育的體驗還好嗎|全媒派

學生也是新聞教育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

盡管教育的本質是非盈利的,但就像企業(yè)要了解消費者需求一樣,新聞學院也要去了解什么因素會影響新聞學子對教學的體驗感,特別是在疫情對新聞教育帶來沖擊的大環(huán)境下。

研究者引入服務管理領域的價值共創(chuàng)理論(value co-creation theory),來觀察在疫情線上教學中,新聞學院和新聞學子之間的價值共創(chuàng)過程究竟如何,其中特別評估了新聞學院的實用新聞學教育。

在這個理論框架下,學生不再是被當成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被視為能對學習體驗、教學創(chuàng)新和改進做出積極貢獻的人,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扮演更加積極的合作伙伴角色。

具體操作中,研究者受到參與式行動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的啟發(fā),于2020年秋季來到挪威的一家高校,參與大一學生的實用新聞學教學活動,給學生傳授多平臺新聞技能。

這門實用新聞學課程由課程講師設計,采取了典型的北歐新聞學院的教學新聞編輯部(pedagogical newsroom)模式。在教學新聞編輯部中,同學們要互相學習,大膽參與新聞實踐,并且探索出新的新聞制作模式。

早在疫情之前,這項課程就有了一些線上教學元素,如在線教學視頻。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學校僅在課程初期對外短期開放,等學校完全封閉后,學生只能參與線上學習,因此學校為學生準備了大量的線上學習資源。

在上述情況下,研究者想探索新聞教育的價值主張和學生感知到的教學價值之間的差距,以及這樣的差距會如何影響教育價值共創(chuàng)過程。

預設中,線上教育模式更能讓學生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學習模式,讓他們在學習中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例如,他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自主選擇學習場景、確定學習資料和安排學習時長。

然而,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學生會具體遇到什么問題?上面提到的好處,他們能在現(xiàn)實中能得到多少?線上新聞教育還有什么可改進的空間?

學生對線上新聞教育的價值感知

為了弄清楚新聞教育的價值主張,研究者以Canvas網絡教學平臺的線上課程為實證材料。作為補充,研究者還請課程講師(包括論文的三個作者)寫電子“課程日記”,他們在上面記錄著教學目標(如鍛煉學生檢索信息的技能)、目標完成情況以及課程完善建議。

除此之外,研究者要探索新聞學子感知到的教學價值,參考了老師對學生的觀察結果(具體見課程日記),以及跟被選中的八名學生進行線上訪談。其中六名學生是由同學選出來的,另外兩名是老師挑選的。研究者提前告訴這些學生采訪主題,請他們跟其他同學討論,再將同學們對課程的意見收集回來。

通過跟這八名學生聊了約兩個小時,三位研究者詳細記錄了訪談內容,除此之外,他們還分析了學生在網絡調查問卷中的回復。

研究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了新聞教育的價值和新聞學子的感知教學價值,即靈活性(flexibility)、互動性(interaction)、自我調節(jié)(self-regulation)和情感學習(affective learning)。

靈活性:更喜歡沒那么靈活的線下教學

這所挪威高校的大一實用新聞學課程包含六周的新聞制作教學,專注于廣播新聞制作、視頻新聞制作和靜物攝影教學。

疫情之前,學生通常是輪流學習針對不同領域的教學資源,如在廣播新聞制作周,學生就上廣播新聞制作的課程,之后在視頻新聞制作周再參與相關課程。

但因疫情,這些課程材料都被搬上網,所有學生能在同一時間段內學習這些課程材料。這些材料的呈現(xiàn)形式多樣,如播客、網絡教程和預先錄制好的講座。一般來說,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時間和學習場景都更加靈活。

除此之外,學校還安排助教來幫助學生。學生可以通過郵件、電話、臉書等方式聯(lián)系助教,助教可以幫助他們解決設備或其他實際問題。老師的課程日記顯示,一些老師會告訴學生,他們有需要的話,可以隨時跟老師聯(lián)系。

那學生是怎么想的呢?有部分學生描述了線上學習資源的優(yōu)勢,例如靈活性。但是通過學生訪談和老師的課程日記,研究者發(fā)現(xiàn)學生還是更喜歡線下教學。在他們看來,線上的學習資料,如預先錄制好的教學視頻,彌補不了線下教學的缺失。

一個參與過廣播新聞制作課程的學生說:“我們只能在學校學三天廣播新聞編輯課程,這是不夠的,就算看了線上教學視頻也不夠。大部分學習就是在實踐中檢驗事情是如何運作的。當只有三天實踐時間時,你是不能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進行學習的?!?/p>

事實上,學生對線上課程材料的學習也是有限的。有學生表示:“Canvas上有課程資源,但在課程開設期間,很難找時間來學習這些材料。當時間那么緊的時候,你很難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進行學習。”

而恰恰是線上學習中每天“固定”的早會環(huán)節(jié)收獲了大家的一致認同。有學生表示,早會給自己一個跟其他人固定見面的機會,能鼓勵自己向小組同學學習,是一個有激勵作用的環(huán)節(jié)。

互動性:互動效果因人而異

在從前的教學新聞編輯部模式下,每六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其中有一名學生充當制作編輯,全天監(jiān)督整個新聞制作流程、管理小組會議和監(jiān)督其他學生。學生像現(xiàn)實新聞編輯部的工作人員那樣,一起工作,固定開編輯會議。

因為疫情,以上活動主要在視頻會議軟件上開展,學生也會用臉書和Snapchat來進行線上交流。此外,學生還會開展線上反饋會議,大家互相點評作品。對此一個學生總結道:“跟別的同學聯(lián)系和合作的經歷是非常寶貴的。編輯會議太棒了,你能在上面對著其他十個同學談論自己的作品?!?/p>

而師生互動主要體現(xiàn)在,老師監(jiān)督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就學生的新聞學習問題或技術問題提供指導,例如回答如何接觸相關消息源的問題。

線上會議的互動性強弱取決于具體的學生小組,有老師擔心積極性不那么強的學生,在不露面的情況下,學習質量更難得到保證。但也有老師在課程日記中表示,自己看到了很好的線上互動氛圍。

根據(jù)學生訪談,學生很感激老師愿意在白天跟學生保持聯(lián)系。一名學生表示:“我發(fā)現(xiàn)在課程開展期間,我很容易聯(lián)系上老師。我可以在白天聯(lián)系他們,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都行,必要時更晚也行。我跟其中一個老師在晚上七點聊過天?!?/p>

不過當學生不能跟老師面對面互動時,他們求助老師的門檻還是更高了,有時問題也不能很快得到解決。有個學生是這樣說的:“打電話給老師是個障礙,我以前從來沒試過在家里給老師打電話。如果他們跟我在同一個地方,那么向他們提問就簡單多了?!?/p>

盡管學生之間的互動很有價值,但它不能取代師生互動。一名學生告訴研究者:“編輯小組是一個了不起的倡議,我覺得小組對我的工作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這跟從老師身上得到恰當指導還是不一樣的?!?/p>

自我調節(jié):老師降低要求,學生充滿疑惑

考慮到課程結構復雜,再加上學生并不熟悉線上學習過程,學校通過在Zoom召開介紹課程的全體會議等方式指導學生熟悉課程及其要求,并且建立谷歌交互式文檔,上傳整個課程的總結內容和所有學習資源,以方便師生獲得課程相關信息。老師也經常檢查學生小組的情況,把觀察結果記錄在協(xié)作文檔中。

由于學生在疫情防控措施下,越來越難找到采訪對象和寫出新聞報道,老師降低了課程要求,并特意減少一些強制性任務。對于這些做法,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滿意。有學生說:“當我們有問題時,老師會積極回應和調整課程要求?!?/p>

即便如此,對于學生而言,線上學習的學習難度仍然增加了,他們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更弱,也更需要幫助。老師的課程日記表明:學生對實際情況和正式課程要求有很多疑惑。學生希望有人指導他們,告訴他們在課程的不同階段應該閱讀教學大綱的哪些內容。他們還呼吁要把線上課程概述改得更直觀些,方便他們理解。

并且,對于一些學生而言,這種降低課程難度的做法讓他們感到沮喪。這些學生在采訪中表示,任務難度降低,自己也變得更懶了。有一個學生說:“由于疫情,我們沒辦法按計劃寫完新聞報道,老師們倒是很寬容。但我不能按規(guī)定做好事情,所以學習成果都不一樣了?!?/p>

情感學習:積極和負面情緒共存

情感學習涉及到情緒管理、發(fā)展作為學習者的判斷能力、將主觀價值附加在學習任務中以增加學習動力等內容。在疫情之下,學生的情感學習過程遇到很大的挑戰(zhàn)。

有老師在課程日記提到:“學生說他們很累,他們的學習動力不足?!绷硪粋€老師也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越來越難激勵學生去學習。在課程進行期間,老師還對學生開展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shù)學生有被孤立、沮喪或孤單的感覺。

為幫助學生應對這些負面情緒,學校開展活動來為學生加油打氣,如老師逐一向學生打電話,詢問學生的情況。對此,受訪學生很感激老師特意打電話來表示關心。老師會跟學生至少通話五分鐘,有的甚至聊了一個小時。有學生直言:“我覺得老師打電話給我們的做法實在是太好了,我能跟對方談談自己的情況真的很好?!?/p>

然而,有的學生認為老師打電話詢問個人情況的做法讓自己感到很大壓力,覺得老師把自己逼得太緊了。有學生說:“我知道有的同學哭過,因為他們不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一些人扛得住被人推著做事的壓力,但其他人扛不住?!?/p>

除了老師問候帶來的壓力,學生在家完成新聞制作任務時,沒有了以前在校的集體支持,因此在接觸消息源時會更加緊張和不舒服。一名學生描述:“在教學新聞編輯部打電話給消息源,比起自己從臥室打電話過去,要簡單多了?!?/p>

不過,有學生強調接受挑戰(zhàn)的好處。他們認為老師督促自己是好事,能激勵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對成為一名記者很重要。一名學生說:“如果你在這門課程中沒有被推著去聯(lián)系消息源,那么你什么時候才能學會這樣做?”另一名學生補充說:“體驗不安全感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不安全感本來就是新聞業(yè)的一部分。”

研究小結

就像世界各地的新聞編輯室都在評估疫情之后要維持哪些數(shù)字工作實踐一樣,新聞學院也應該根據(jù)疫情的經驗,評估數(shù)字化實用新聞教育的缺點和機遇。

而這一研究也向我們展示了,當新聞學子特別是大一新生突然因疫情面對線上課程時,線上教學的一些價值主張并沒有像預期那樣實現(xiàn)。

正如研究者在結論部分寫的:“任務越具有挑戰(zhàn)性,學生就越不能熟練完成任務,那他們就越需要循序漸進的指導,并且要通過頻繁交流來得到反饋。”除了教學上的便利,他們也需要感到安全和被包容。此時校方如能及時聽取學生意見,及時調整線上教育模式,也能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新聞教育的價值。

本文經授權發(fā)布,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gptmaths.com/quan/70717.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上一篇 2022-06-10 12:17
下一篇 2022-06-10 13:14

增長黑客Growthhk.cn薦讀更多>>

發(fā)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