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經過互聯網公司的不懈“培養(yǎng)”,用戶在線上的消費和行為習慣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要求銀行保持與時俱進,找到適合自身優(yōu)勢的賽道,重構與用戶之間的聯系,才能穩(wěn)住自己的基本盤,并發(fā)掘出更多的潛力和機會。
這其實也是大部分銀行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源動力,只不過數字化轉型“知難行易”,尤其對于組織結構相對僵化的銀行而言更是如此。某咨詢公司在一份與“銀行數字化轉型”有關的分析報告中,闡述了零售銀行在支撐體系方面亟需突破的三個問題,分別是:
- 組織:總分支多層級架構,層層匯報,層層審批,決策流程繁冗、緩慢;
- 人才:數字化人才總量不足,核心崗位缺口巨大,人才結構亟待調優(yōu);
- 文化:“唯領導是從,少擔風險”的文化,難以試錯容錯、敏捷迭代。
很顯然,上述這些問題不僅會制約銀行數字化轉型的腳步,還將會讓其錯過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良機而被用戶逐漸拋棄。究其原因,這與銀行“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如果此時還不放下身段擁抱敏捷組織,銀行們的好日子將難以為繼。
本文從業(yè)務運營需求的角度,簡單盤點下銀行在組織結構方面存在的3個明顯短板。
1.決策鏈路長且效率低
這原本就是“金字塔式”組織結構的先天缺點,只不過這個缺點放在采用“總行-分行-支行-網點”管理模式的傳統銀行體系中被無限放大,再加上銀行內部的部門處室構成繁雜,信息的審批與傳遞流程多響應慢,盡管有助于規(guī)范管理和降低風險,但相較于互聯網公司注重市場和用戶響應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已經顯得死板僵硬,決策效率自然格外感人。
以“App功能優(yōu)化”舉個例子。通常情況下,發(fā)現App功能優(yōu)化點通常會有以下三條路徑:
- 客戶投訴→客服團隊→體驗團隊→運營團隊→產品團隊
- 體驗團隊日常走查→運營團隊→產品團隊
- 運營團隊數據分析→產品團隊
很顯然,第一條路徑的傳遞鏈路最長效率最低,第二條和第三條相對較短,但這兩者對運營團隊和體驗團隊的要求較高。在互聯網公司,運營和體驗是不可或缺的團隊,所以這些功能優(yōu)化點能夠被及時發(fā)現并采納,隨后快速在App中完成功能迭代。
而在大部分銀行的組織結構中,要么沒有設置運營和體驗團隊,要么運營在扮演“運維”的角色而形同虛設,所以大部分優(yōu)化點仍依賴于客戶投訴,而部分投訴信息可能還要經歷“網點→支行→分行→總行”的傳遞鏈路,如此漫長的流程極有可能造成信息扭曲或丟失,顯然是不利于App功能迭代的。
在優(yōu)化點的決策和落地環(huán)節(jié),由于互聯網公司的組織結構相對扁平,App團隊通常都實現了產品、研發(fā)、運營一體化閉環(huán),所以整體決策鏈路簡單直接,這也確保了優(yōu)化點能夠在App中快速完成迭代。
而在銀行體系中,首先發(fā)現優(yōu)化點的多是負責經營個人客戶的部門(如個人金融部),而App的主管部門可能會是網絡金融部,再加上銀行大多并未實現產研運一體化,所以信息的傳遞過程中要經歷多個部門的多個層級,這其中的不確定性不言而喻。
綜上,不管是優(yōu)化點的發(fā)現與傳遞,還是后續(xù)的決策鏈路和落地效率,銀行的“金字塔式”組織結構在互聯網公司的“扁平化管理”面前完敗。
2.人才結構落后
先來看下某咨詢公司給出的企業(yè)在進行數字化轉型時需要重點加強的九大技能領域:大數據和高級分析、敏捷式開發(fā)流程、數字化內容、基礎設施管理、移動界面、數字化客戶體驗、風險與安全性管理、數字支付,以及數字化品牌和市場營銷(詳細技能如下表)。

在上表中,詳細技能會對應到組織結構中的具體崗位。很顯然,這些崗位與銀行體系的常規(guī)崗位設置相比存在巨大差異,尤其在敏捷式開發(fā)流程、數字化客戶體驗和數字化品牌及市場營銷等領域(標紅部分),幾乎是大部分銀行的劣勢甚至人才盲區(qū)。
如何識別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能力并以此盤點現有人才庫存、評價并招募相應的人才,對于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推進而言至關重要。而這也對銀行的人力資源結構和系統提出了較高要求,一方面需要調整現有的崗位設置,另一方面還要明確候選人的關鍵職能和能力要求,進而通過內部借調或外部招聘來進行人才補充。
要想達到上述目標,銀行需要面對5個難度極大的關鍵問題:
- 能否根據業(yè)務實際需求對人力資源結構和崗位設置進行更新?
- 能否打開社會招聘通道來補充專家級人才?
- 能否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來吸引外部人才?
- 能否打破現有的員工晉升邏輯(以資歷為主),以結果論英雄?
- 能否提升中層的數字化專業(yè)能力,形成“老帶新”機制?
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妥善解決的話,銀行在人力資源結構就很難適配自身的數字化轉型戰(zhàn)略,相關事項的推進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3.“敏捷組織”并不敏捷
關于“敏捷組織”的定義,從外部視角來看,是指針對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如技術變革、需求變化等)能夠迅速整合資源作出反應的企業(yè)組織。從內部視角來看,敏捷組織是以客戶為中心,能迅速適應變化,不斷尋求和探索新的技術及商業(yè)模式并改進其運作方式,可持續(xù)地為客戶創(chuàng)造價值的企業(yè)組織,此前筆者曾提到的Feature Team,也是敏捷組織的一種形式。
其實“敏捷組織”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概念,但在銀行同業(yè)中的應用卻是喜憂參半。有的銀行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自上而下貫徹敏捷理念,并通過項目實踐不僅完成了組織能力的升級,同時也實現了敏捷機制的落地。相比之下,大部分銀行在這方面更像是東施效顰,盡管也搞了各種各樣的敏捷組織(如柔性團隊、敏捷部落等),但卻由于組織結構、理念、人才等問題,導致所謂的“敏捷”只是流于形式,而并未真正提升項目的執(zhí)行效率。
與傳統組織架構相比,敏捷組織通過構建跨職能、端到端的網格式團隊,推動組織架構從金字塔式向扁平式轉變,大大縮短了決策流程。與此同時,團隊成員專注于行動和結果,摒棄內部機制的條條框框,圍繞特定客群和產品,負責“端到端”的運營、產品和研發(fā),這種組織模式能夠打破部門壁壘,跨部門協同得到強化,內部組織和流程得以高效運轉。
對于銀行來講,敏捷組織主要有三個層次:
- 交付敏捷:重點解決產品的生產問題,實現生產快、迭代快,以快速響應客戶與市場需求;
- 業(yè)務敏捷:重點解決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問題,在實現生產快的基礎上,通過總分支機構聯動,取得良好的銷售成果;
- 全組織敏捷:意味著產品的生產、銷售,以及內部運營管理全部實現敏捷化,以形成對市場環(huán)境變化快速響應調整的能力。
銀行在引入“敏捷組織”理念時,首先落地的部門通常是以交付為主的研發(fā)團隊,畢竟研發(fā)團隊相對集中,當項目需求來臨時,可以快速組建起敏捷團隊跟進項目的執(zhí)行落地,所以“交付敏捷”基本能夠實現。
但不幸的是,大部分銀行的敏捷組織都停留在這一層次,很難提升到“業(yè)務敏捷”的層次,主要原因在于實現該層次的敏捷需要協同的部門和領導更多,溝通和協調成本大幅提高,有些“部門墻”甚至是難以逾越的,所以在形式上或許還能建立一個跨部門的敏捷團隊,但在執(zhí)行效率上,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結語
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流轉速度空前加快,各行業(yè)的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大部分行業(yè)都要能快速響應市場環(huán)境和用戶需求的變化,這就要求企業(yè)能夠具備靈活多變高度敏捷化的團隊組織形式。
而對于大部分銀行而言,傳統的組織結構模式已經成為其推進數字化轉型戰(zhàn)略的明顯掣肘,不管是組織形式還是人才結構,都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迭代,才能讓組織適應多變的客戶需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簡介
營銷與運營領域15年老兵,混跡于傳統IT、互聯網金融、保險集團和國有大行等行業(yè)平臺,專注互聯網營銷運營和用戶增長。希望將自己所積累的一些運營方法/心得/案例/見解分享給大家,幫剛入行的運營新兵少走些彎路,善莫大焉!
本文經授權發(fā)布,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gptmaths.com/quan/7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