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品牌,都在以“北上廣”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內卷。
品牌在做消費者畫像時,都會說一二線城市,20-35歲,受過高等教育,追求品質生活等等,幾乎無一例外。
做營銷策略時,也基本瞄準“北上廣”年輕人與高知人群,為他們塑造某種向往的生活。
而各大內容平臺的主流用戶,基本也集中在北上廣年輕人群中,都是自上而下的北上廣精英先用,最后慢慢擴散到小鎮(zhèn)縣城。
北上廣很重要,但當品牌在北上廣知名度與消費人群飽和后,不是持續(xù)內卷,而是跳出來,看看中國廣闊的二三四線城市,繁星般的小鎮(zhèn)與縣城,或許會發(fā)現(xiàn)新藍海。
今天談談,在“北上廣”之外如何進行品牌擴張?

以下、Enjoy:
破圈、下沉、非輿論人群
首先我們理解清楚,“北上廣”之外都是誰?他們之于品牌的價值與角色是什么?
在此容許我粗暴的將消費者分成兩個部分:
一是以“北上廣”年輕人為代表的“輿論人群”。二是廣闊的三四線城市,小鎮(zhèn)與縣城的“非輿論人群”。
所謂輿論人群,即活躍于各大社交平臺,更有意愿在社交媒體發(fā)聲與分享的人,他們在一定意義上是掌握社交話語權的消費者。
如果總結這部分人的地理分布,可能80%都在北上廣深幾座一線城市的數(shù)十個辦公商圈的寫字樓中,大概幾千萬人的規(guī)模。
這是最具輿論價值,也是最難搞定的一批人,所有品牌都在極力討好這批人,在這批人中內卷,希望他們更多創(chuàng)造品牌口碑,形成社交輿論,為品牌進行消費者背書。
我非常認同這部分消費者的價值,但問題在于,很多品牌在這一戰(zhàn)場的戰(zhàn)事已經(jīng)完成,但仍沉醉于此,持續(xù)內卷,這無疑是對資源的浪費。
比如很多新消費品牌,在北上廣白領圈層知名度非常飽和,出了一線城市無人知曉,這變得非常割裂。
所以對于很多品牌來說,一線城市之外,仍有廣闊的新藍海。
首先在策略意識上轉變,思考如何跳出輿論人群,破圈非輿論人群。然后思考怎樣觸達,怎樣影響這群人。
前幾年流行過一陣下沉市場,但我想表達的其實就是普通人,普通青年,普通市民,普通的小鎮(zhèn)青年或中年,他們也是要消費的。甚至可以武斷的說,這些普通人才是大眾品牌的消費基本盤,他們或許不發(fā)聲,但他們在消費。
觸達這些普通人,要么是線下渠道的擴張,像小米在全國開上萬家小米之家,像vivo、OPPO的渠道遍布縣城小鎮(zhèn),這是一種策略,但這將會是極大的成本消耗,且不一定會有正向收益,這對很多品牌來說,是巨大的冒險,更多則選擇通過線上渠道擴張。
再看線上的諸多社交與商業(yè)平臺,其生長都是自上而下的,北上廣年輕人與精英先用,然后再慢慢擴張到低線城市與普通人。
要么是10億用戶規(guī)模級別的平臺,可以包攬所有大眾,其他大多平臺的主流用戶,仍然是一線城市年輕人為主,所以作為消費品牌通過線上破圈大眾,影響更多普通人,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接下來我們談談,怎樣通過線上渠道,跳出“北上廣”,探索新藍海。
快手電商,社交流量另一極
快手生態(tài)在內容平臺中是特殊的存在,它是自下而上生長。
一開始先在三四線城市擴張,積累了足夠規(guī)模的用戶后,破圈北上廣,因此也形成了獨特的內容生態(tài),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流量的另一極。
快手電商作為快手生態(tài)的核心商業(yè)板塊,正處于高速增長期,有些品牌快速融入獲得更多新消費者,也有一些品牌仍在觀望中,或者以常規(guī)邏輯去做,似乎成效欠佳。
上周快手電商剛剛召開引力大會,進一步闡述“新市井電商”的含義,向B端行業(yè)普及快手電商的商業(yè)價值與角色。
品牌端應該如何理解快手電商生態(tài),我以個人視角,談談我對“新市井電商”的理解,怎樣更高效的進入快手,塑造自身品牌,擴張銷售渠道?我們展開講講:
新用戶,品牌增長新藍海
首先是用戶構成,主流用戶沒有特別集中北上廣,而是與整體中國人口在不同城市的分布占比一致。
如果快手與其他平臺橫向對比,用戶重合度比較低。
引力大會上快手電商KA品牌運營負責人張一鵬講到一個有意思的案例,有一個美妝品牌在快手平臺獲取的購買用戶,與他們在其他平臺獲取到的用戶重合度只有4%,這意味著這個品牌即便在其他平臺賣的很好,在快手也能獲得96%的新用戶。
快手對于很多品牌,都是新用戶與新增長,是完善數(shù)字化品牌的重要拼圖。
一個完整品牌,要學會用不同的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達成不同的品牌目的。比如在這里做話題,在那里口碑種草,在傳統(tǒng)電商做渠道,也要經(jīng)營快手電商尋找新用戶。
輿論人群是品牌的門面,但廣闊的非輿論人群,則是品牌消費金字塔的底座。
新策略,以銷售立品牌
通常,我們做大多營銷都是先“品”后“效”,以實現(xiàn)品效合一,但在快手或許有不同的邏輯。
用戶結構不同,社交關系不同,在快手大家更多的關注“人”本身,構建起線上的泛熟人社會。相比關注內容本身的陌生人契約社會,快手形成了獨特的社交生態(tài)。
快手在新市井商業(yè)中提出了“信任電商”的概念,基于對人的信任,從而產(chǎn)生成交。
切換到品牌視角,我個人認為應該直接賣貨,通過對人與品牌的信任產(chǎn)生復購,并逐漸形成品牌認知。
知名新消費品牌“認養(yǎng)一頭?!?,關注我的大概都知道這是個牛奶品牌,但隨便到二三線城市的大街上問,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這是牛奶品牌。
他們去年入駐快手電商,6個月的銷售額做到了6000萬,日銷最高也破百萬,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認養(yǎng)一頭牛在快手的知名度并不高,與傳統(tǒng)渠道的用戶重合度也很低,但現(xiàn)在他們做到了40%以上的復購率?,F(xiàn)在仍在快速增長中,未來也將成為重要的電商渠道之一。
引力大會還講了一個有意思的品牌人格化案例,半畝花田品牌在快手電商的經(jīng)營策略,老板娘親自下場直播,塑造老板娘形象,建立人與人的直接溝通,而非品牌logo與消費者的溝通,這更有助于建立信任。
當然,品牌人格化溝通并不一定由老板親自下場,可以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銷售冠軍、研發(fā)人員等不同的角色,都可以建立人格化溝通,本質上是將主播角色化的過程。
不管是新品牌還是大品牌,快手電商都在為他們提供新增量,而這些新用戶,也正重新塑造起消費生態(tài)更多元,更完整的品牌。
新渠道,成為消費基本盤
設想一個樸素的道理,如果是大眾品牌,消費者分布與城市人口分布一定是基本一致的。
如果要成為數(shù)億人都使用的品牌,就不應該只將消費者畫像固化在一線城市、本科學歷、品質白領這些詞。
應該跳出來看看廣泛分布在三四五線城市,小鎮(zhèn)與縣城的普通人,他們才是大眾品牌的消費基本盤。
擴張線下渠道非常燒錢且不一定能盈利,對于新消費品牌或者國際大牌不一定是首選。那么大眾品牌要跳出“北上廣”,在線上的快手基本成為首選。
像海天味業(yè)、iQOO手機等大品牌,紛紛入局快手,在我看來這些品牌的消費基本盤,本身就來自“非輿論人群”的普通消費者,那么快手電商則成為溝通這些用戶的新渠道。
而對于新消費品牌或者國際大品牌,快手電商的價值更明顯,就是絕對的擴張,原本你的消費者只聚焦在一線城市年輕人,現(xiàn)在有機會直接觸達三四線城市年輕人,溝通小鎮(zhèn)與縣城青年,消費者規(guī)模得到了最直接的擴張。
快手電商提出“大搞品牌”戰(zhàn)略,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入駐快手,并在消費者規(guī)模上獲得了快速增長。
而在未來,快手電商也將會成為更多品牌的常態(tài)化銷售渠道。
總結一下
現(xiàn)在上海疫情仍在持續(xù),北京多地開始居家辦公,很多新消費品牌有一半以上的消費者都來自北京上海,此次疫情對很多企業(yè)與品牌都是巨大的打擊。
在困境中,我更加推崇的是跳出框架思考,到框架外尋找新機會。
今天我們談的是,除了北上廣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品牌還可以有更多的消費者,那些并不活躍于社交網(wǎng)絡的人們,或許會成為品牌增長的新藍海。
為了更便于理解,我們將消費用戶分成兩個部分:一是金字塔尖的輿論人群,二是大多數(shù)沉默的非輿論人群。
首先理解“輿論人群”是誰,以及對品牌的價值。
我們放到線下環(huán)境來看,基本就是北上廣深幾座一線城市100個以內商圈里一兩千萬的白領人群,加上其他城市零散的活躍用戶,與一些高校大學生群體,構成了當下幾乎全部社交媒體的主流活躍用戶。
他們是內容輸出者,是社交話題發(fā)起者,創(chuàng)造社交潮流,在一定意義上,他們掌握社交話語權。
這個群體對于品牌的價值,當然很重要,可以創(chuàng)造內容創(chuàng)造口碑,引導消費等等。但是,這個群體體量太小,并不構成大眾品牌的主流消費者。并且,很多品牌已經(jīng)收獲了這部分人群,但仍在重復營銷,這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
所以今天講,要跳出輿論人群,與更廣泛的非輿論人群溝通。
基于快手這個獨特的內容生態(tài),我們總結了幾點非輿論人群的特點與溝通策略。
一是泛熟人社會秩序下,信任“人”本身。
大城市是陌生人社會,靠商業(yè)契約與獨立判斷維持社會秩序。而小城市、縣城、小鎮(zhèn)則是泛熟人社會,人們更信任“人”本身。
所以,當品牌在其他社交平臺以內容獲取消費者關系時,在快手則是通過“人”本身來建立消費者信任,由于信任某個達人,從而信任品牌,促成成交。
二是通過賣貨來樹立品牌,獲得產(chǎn)品體驗,產(chǎn)生復購,形成消費習慣。
通常我們都是先品后效,以內容帶動成交。但在泛熟人社會的信任關系中,可以直接先賣貨,通過對產(chǎn)品的體驗與復購,逐漸形成消費習慣,以及對品牌的認知。
三是建立常態(tài)化新渠道,完善品牌框架。
品牌最終要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框架,在不同的平臺與渠道,觸達不同的消費者,完成相應的品牌目標。
而北上廣之外的非輿論人群,成為越來越多品牌的必要渠道,而廣泛的普通消費者,也構筑起大眾品牌的消費基本盤。
疫情當前,很多品牌都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但仍要積極應對,主動探索新增量。
以上。
本文經(jīng)授權發(fā)布,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gptmaths.com/cgo/market/68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