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行應用中以科技向善角度延展產品邏輯|吳恬煊

近年來,科技向善成為了發(fā)展的趨勢,出行應用APP也成為了我們日常必不可少的產品之一。本文以Waze產品為例,分析其產品邏輯,并提出未來出行應用的發(fā)展趨勢,一起來看看。

一、以Waze為例產品分析

在數據上,Waze盡管地圖和導航應用程序不是最華麗的應用程序,但它們是智能手機用戶體驗的基本組成部分,谷歌地圖地認識到這一點,并在2016年收購 Waze 以改進其地圖功能,根據 statista 官方數據可以看到waze 在2021 年美國領先的地圖應用緊跟谷歌地圖其后,即使谷歌地圖是安卓智能手機上的預裝應用。

在出行應用中以科技向善角度延展產品邏輯|吳恬煊

在用戶體驗上,Waze一直在考慮人們打開 Waze 并開始導航時所經歷的場景,致力于將駕駛人通勤者在路上的體驗與屏幕上看到的功能界面聯系起來,每個人的體驗都有不同,取決于他們的喜好。

除了以上提到的用戶體驗,它也提供了有關路線和價格的信息,以便用戶了解節(jié)省的成本和時間。與此同時我也參考了有關出行信息共享的應用Pacer,17.2%用戶更注重工具產品應用帶來效率或是信息相關收集記錄。

在出行應用中以科技向善角度延展產品邏輯|吳恬煊

在核心競爭力上,兩者定位分別是“社區(qū)驅動”的交通和導航應用程序,在路線交通狀況不佳時提供更改功能以節(jié)省時間;提供全面的活動跟蹤和洞察力。其中地點綜合信息獲取上,有可延伸的方向,或許會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在出行應用中以科技向善角度延展產品邏輯|吳恬煊

近年來,氣候變化、綠色轉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碳中和”發(fā)展目標,為新時期高質量發(fā)展為指明了方向。人類命運這一宏大話題看似離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非常遙遠,有能力和責任去影響我們地球村未來的發(fā)展,以下是在通勤者應用中以科技向善角度延展的思考:

二、科技向善綠色出行理念延伸

目的:從日常設施配置的角度促進綠色出行以及出行前后有一定情緒價值的出行平臺。

在出行應用中以科技向善角度延展產品邏輯|吳恬煊

意義:在出行用戶洞察角度上,也借此試圖通過輕松的互動方式將碳中和概念簡單化,從而向用戶傳遞低碳生活理念。在推動可持續(xù)社會價值創(chuàng)新上,“步行指數”是目前唯一的國際性量化測度步行性的方法,「步行指數開源數據(詳見www. walkscore.com)是在 2007 年美國研究人員提出的一種基于日常設施種類和空間布局的國際性量化測度步行可達性的方法。」

它提供了從日常設施配置的角度促進步行行為發(fā)生的新思路。借此希望可以有更多的開源數據共享,與社會各大可持續(xù)發(fā)展議題進行協(xié)同推進,例如友好型社區(qū)、分布式能源體系建立等進行一定的包融探索。

在出行應用中以科技向善角度延展產品邏輯|吳恬煊

一方面,2022年中國政府報告提出的“要推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zhèn)化”,評估行人對日常公共服務的可步行性,有助于科學地評估城市基礎設施配置的充分程度。另一方面,可推動綠色出行等理念社會議題化解,引領消費者綠色出行方式、數字化助力產業(yè)低碳轉型,推動可持續(xù)社會價值創(chuàng)新。

三、業(yè)務戰(zhàn)略、產品戰(zhàn)略、信息戰(zhàn)略三步走

1. 業(yè)務架構(戰(zhàn)略、商業(yè)邏輯)

在出行應用中以科技向善角度延展產品邏輯|吳恬煊

價值主張:

  • 創(chuàng)新:滿足綠色出行社區(qū)新需求
  • 價值:引導用戶減少對交通工具依賴
  • 可達:減少出行前切換應用的時間成本;推薦綠色先行者UGC 的出行單
  • 方便:提升出行后情緒價值的(互動分享涓涓細流也能匯入大河)

2. 產品架構(系統(tǒng)、功能)

以步行搜索以及社交業(yè)務為平臺性支撐,同時發(fā)力多垂直業(yè)務,增加活躍用戶帶來更多出行地點(包含多元展覽)相關廣告變現。與此同時通過垂直業(yè)務不斷豐富社交關系和用戶畫像,使得用戶黏性提升以及精準廣告投放收入的增加,對于出行地或是房地廠商等業(yè)務或許可以做到數據包融,這其中垂直領域業(yè)務或許可以成為業(yè)務結構中的「飛輪」,形成正向循環(huán)。

3. 信息架構(信息、界面)

需求背景:從出行前的開始,需要跳轉不同應用了解基本信息的需求就開始令人生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出行點搜索、出行單、社交互動為發(fā)展策略,希望通過自我信息的可視化等輕松的互動方式將碳中和概念簡單化,從而向用戶傳遞綠色出行生活理念。我們或許有機會成為地球發(fā)言人,將自己沿途思想、愿景、關心、希望組成,結合創(chuàng)造力抒發(fā)。

在出行應用中以科技向善角度延展產品邏輯|吳恬煊

四、最后

盡管walkscore 在中國還沒有網絡平臺上的開源數據,但國內研究者通常使用一種結合中國不同城市空間數據的步行指數算法來衡量步行能力。社會各界研究人士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學、社會行為學領域,研究了深圳、成都、開封的日常服務設施步行可達性、也有部分學者對國外可步行性測度方法進行改良,采用德爾菲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改進和完善實地調查方法。

但很少有研究將這種可步行性計算方法真實的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產品設計中去,非常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參考文獻:

  • 周垠, 龍瀛. 街道步行指數的大規(guī)模評價——方法改進及其成都應用[J]. 上海城市規(guī)劃, 2017(01): 88–93.
  • 秦蕭, 甄峰, 熊麗芳, 等. 大數據時代城市時空間行為研究方法[J]. 地理科學進展, 2013, 32(09): 1352–1361.
  • 盧銀桃、王德. 美國步行性測度研究進展及其啟示[EB/OL].
  • 劉迎賓. 深圳市桃源街區(qū)可步行性測度及驗證研究[D].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3.

本文經授權發(fā)布,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gptmaths.com/cgo/product/75870.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上一篇 2022-08-22 14:49
下一篇 2022-08-22 15:06

增長黑客Growthhk.cn薦讀更多>>

發(fā)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