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科技圈內頗為熱鬧,主要圍繞兩位焦點人物:吳軍與李楠。關注的焦點都是其與前東家的愛恨情仇,抨擊吳軍的會抓著做搜搜沒把業(yè)務做起來,魅族老板黃章譏諷李楠為不掙錢的費財。且不說誰對誰錯,作為職業(yè)經理人,拿結果說話,算是社會各界的共識。作為產品負責人,需要把控產品的走向,拓展產品的邊界,為產品的結果負責,那么該如何引領團隊前進呢?
產品閉環(huán)
如今產品的范疇不僅限于有形的界面,各種基礎技術平臺如果能夠解決企業(yè)或客戶的需求,本身也算做產品。需求才是核心,產品負責人需要調研市場需求,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產品的方向,進而研發(fā)、落地、驗證和調整。
小樂帝在接手當前業(yè)務時,首先做了市場需求的調研,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一些需求和產品方向的認知,并落地成方案去迭代。后遇到沒有研發(fā)資源的問題,又以業(yè)務目標、客戶需求及方案去爭取研發(fā)資源,萬事俱備只差研發(fā)。攢夠了研發(fā)資源,又發(fā)現雖有排期,但研發(fā)有延期問題,在此基礎之上開啟了站會制度,加快研發(fā)問題的迭代與溝通效率。研發(fā)完成,進入驗收和測試,逐步意識到沒有測試資源的痛點,又在此基礎之上爭取測試資源。研發(fā)測試之后,又分別進行了客戶交付和內部交付,算是初步完成了一個版本的迭代。
作為產品負責人為最終產品結果負責,需要從需求的生命周期來整個過程,方案落地不是結束、研發(fā)驗收完成不是結束、內外部交付完成也不是結束,而是從需求到方案到產品到交付到客戶或售后反饋開始新的迭代,產品永遠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產品負責人就是需要不斷挖掘和填補理想與現實的gap,即為產品本身閉環(huán)迭代負責。
售前/售后閉環(huán)
對于大部分產品來講,都難稱得上是一騎絕塵,在市場上都會有競爭。對于職能型的組織,孵化新產品,可能會導致沒有足夠專有人力配合,導致業(yè)務推動困難,即便銷售閉環(huán)能夠完成,也是存在大量的錯位情況,產品研發(fā)錯位做銷售/售前/售后,短期問題不大,但長期來講產品研發(fā)空位無法補上,導致產品化進程和降低實施成本受阻。
在創(chuàng)業(yè)公司或做新業(yè)務要求產品負責人是個多面手,什么都能懂點,有空位就能夠補上,對外能見客戶,對內能做產品,偶爾還能客串客服。但在精力總量一定的前提下,產品負責人需要分清楚主次,對于決定整體產品成單和方向的事情,必須事必躬親,不停思考。對于長期補位其他角色的情況,需要通過招聘或借調資源解決,忙執(zhí)行的事情不可開交,勢必會陷于執(zhí)行,失去方向,結果也會面臨更加不確定性。
小樂帝前段時間做了很多補位的工作,但逐步意識到產品方向的事情,是沒有人能夠補位產品負責人的。銷售關注客戶想要什么,能不能提供,能不能成單;售后關注客戶提出哪些具體的需求,產品能不能滿足;不同職能都會陷入自身角色的局部優(yōu)化中,而非全局優(yōu)化。而全局優(yōu)化的事情,就需要產品負責人搞定,這就需要,首先有全局意識,其次去爭取資源,分包出去不必要的職能,即賦能。
方向&資源
產品或業(yè)務的成功一定不是做了多少功能,或者產品研發(fā)加了多少班,銷售/售前拜訪了多少客戶,而是抓住了正確的方向,做出的產品滿足了客戶實際的需求,否則客情再好,能夠獲取的客戶數量也有限,市場打不開,固定成本高,那就不免進入裁員優(yōu)化的狀態(tài)。
因此在任何業(yè)務或產品還沒有成規(guī)模被市場驗證前,研究方向和協調資源始終都是第一位的。將精力花在研究方向上能夠保證打得準,將精力放在協調資源上,能夠保證落地。
小樂帝在接手產品之后,將之前產品化的工作逐步推動了起來,這里的產品化不僅僅是提供給客戶有形的界面,還有服務模式及售前階段/售后階段工具類的,逐步走上正軌。但往前的方向與打法,仍然需要逐步探索與努力。
文:小樂帝@產品經理讀書會(books_for_pm)
首席增長官CGO薦讀首席增長官:
更多精彩,關注:增長黑客(GrowthHK.cn)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術和數據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產品發(fā)展的因素,實現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
本文經授權發(fā)布,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gptmaths.com/cgo/product/2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