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小芽難過家長關

時隔半年,嬰童食品品牌“窩小芽”再度獲得融資。

12月1日,窩小芽宣布完成由元璟資本領投,三角資本、不二資本跟投的億元B輪融資。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窩小芽今年以來獲得的第三筆融資——今年5月,其先后完成了A輪及A+輪各數千萬融資。

事實上,最近整個嬰童食品(或稱零輔食,包含輔食及零食)賽道都備受資本青睞。嬰童營養(yǎng)全餐品牌“秋田滿滿”,兒童零食品牌“果蔬天團”“哆貓貓”,高端金槍魚兒童食品品牌“漁可愛”等品牌均在近期獲得融資。

除資本跑步入場外,品牌也在加速入局。近兩年來,無數嬰童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冒出,與此同時,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等傳統零食巨頭也在加速布局嬰童食品,以期分一杯羹。

無數新玩家的涌入,為行業(yè)帶來新生機的同時,也催生了諸多問題——產品同質化嚴重,代工引發(fā)的食品安全問題,健康與品質短板等等,都在挑戰(zhàn)著家長們的神經,成為制約行業(yè)發(fā)展的一個個阻礙。

對于嬰童品牌來說,究竟如何才能“討好”這一屆家長?

傳統賽道迎來新風口

一直以來,受傳統喂養(yǎng)習慣的影響以及出于對食品安全的考慮,中國的寶媽們更傾向于自制嬰幼兒輔食:米糊、雞蛋羹、果泥等等。

這使得我國的嬰童食品賽道,過去始終處于不上不下的境地。

如今隨著新生代父母逐漸成為母嬰產品消費的主流群體,嬰童食品的消費底層邏輯開始發(fā)生變化。

相比于傳統父母的喂養(yǎng)觀念——能吃飽、好消化就行,新生代父母更關注孩子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成長,而自制輔食很難滿足這些需求;同時市面上的嬰童食品也已從只能滿足單一的主食需求,轉變?yōu)榭蓾M足嬰童主食+營養(yǎng)健康+休閑零食的多元化需求,這都促成了嬰童食品市場迎來大爆發(fā)。前瞻研究院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嬰幼兒輔食的市場規(guī)模超400億元,預計2023年將接近600億元;而根據華映資本的估算,兒童零食的市場規(guī)模在2023年就有望達到210億美元,約合近1500億元。 兩者相加,體量之大可見一斑。

廣闊的市場前景,吸引了無數玩家入局。

一方面,秋田滿滿、果蔬天團、米小芽、窩小芽等新興品牌不斷冒出,在資本的加持下跑馬圈地;另一方面,零食三巨頭也陸續(xù)入場:良品鋪子推出“良品小食仙”、三只松鼠推出“小鹿藍藍”、百草味推出“童安安小朋友”。此外,如方廣、伊威、禾泱泱等大眾消費品牌同樣也在嬰童食品領域“淘金”。

企業(yè)端,天眼查數據顯示,近五年來,母嬰食品相關企業(yè)(全部企業(yè)狀態(tài))以年注冊量4.5萬家以上的速度保持平穩(wěn)增長,以工商登記為準,截至目前,我國今年已新增超1.2萬家母嬰食品相關企業(yè)。

資本端,母嬰研究院統計的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個季度,嬰幼兒零輔食賽道融資數量共有13起,融資金額達15億元人民幣。

看起來,如今的嬰童食品行業(yè)一派繁花似錦、烈火烹油之態(tài),但細看會發(fā)現,隱藏在高速發(fā)展下的問題正在逐漸暴露。

野蠻生長,問題叢生

相較于成人食品,嬰童食品要兼具“營養(yǎng)”和“健康”兩個屬性。然而遺憾的是,國內嬰童食品品牌在這兩方面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

首先在產品上,大部分產品皆為米粉、面條、米餅、溶豆、小零食(山楂棒、鱈魚腸)等,不僅配方高度相似,就連包裝、口味也大同小異。

以時下熱銷品牌窩小芽、米小芽、秋天滿滿等為例,雖然這些品牌都號稱有數十乃至上百個SKU,但依然主打面條、米粉、水果棒等,而且其天貓熱銷靠前產品也多為卡通饅頭、高鈣蝦球泡芙、草莓餅干等,且品牌間并無過多區(qū)別。

這實際上反映出當前不少新品牌習慣通過模仿市場爆品,以盡可能少的成本搶占市場的速成式套路。

窩小芽難過家長關

在安全問題上,情況同樣不樂觀,甚至可以說,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懸在嬰童食品行業(y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近年來,頻頻有媒體爆出嬰童食品存在安全衛(wèi)生隱患。今年11月,廣州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2021年第33期食品安全監(jiān)督抽檢信息》,嬰幼兒食品品牌谷佳艾和奶奶的菜籃,均有兩款嬰幼兒輔食產品不合格。

此外,在黑貓投訴上搜索嬰幼兒食品,顯示有169起投訴,涉及窩小芽、小鹿藍藍等諸多新銳嬰童食品,投訴內容多為“產品中吃出頭發(fā)、塑料”“產品變質”等等。

兒童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與整個行業(yè)普遍采取的代工模式脫不了干系。據垂直媒體《EBH母嬰時代》報道,國內嬰幼兒營養(yǎng)品品牌近9成以上是代工生產。

據自媒體母嬰首條的不完全統計,僅窩小芽“一周系列”的8大產品,就出現了不下4個生產廠商,比如,一周米的生產廠商是杭州滋民食品有限公司,一周面的生產廠商是河北秦良食品有限公司;零食更幾乎是每款產品都來自不同生產廠商……

雖然代工不一定百分百出現問題,但如此分散代工,顯然更容易產生品控隱患。

如何才能“討好”家長?

嬰童品牌面臨的更大挑戰(zhàn)是,如今的家長越來越不好“伺候”了。

不同于以往,這屆家長對于嬰童食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健康,同時也需要高端化、有機化、多樣化以及精細化……

與自身盲目跟風消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年輕家長們在給嬰幼兒挑選食品時有著嚴苛的標準,不僅是成分黨,更是安全黨。

艾瑞咨詢發(fā)布的《2021年中國嬰童新銳品牌營銷增長白皮書》中也提及,影響家長購買嬰童品牌最主要的兩大因素便是產品安全以及產品具有創(chuàng)新性、突破性。從這兩個方面來看,當下的嬰童食品食品無疑存在諸多不足。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與國內品牌的發(fā)展思路有關。

如今很多品牌更注重IP營銷而非產品本身。嬰童食品品牌哆貓貓通過打造“哆貓貓”IP形象,在包裝上設計添加了繪本和育兒知識TIPS,讓兒童在使用產品和家長互動的同時,將“哆貓貓”形象深入用戶心理,搶占用戶心智;窩小芽則是結合萌潮文化,設計原創(chuàng)卡通形象“窩小芽”,并通過獨有劇情故事,深度打造窩小芽IP形象,并在此基礎上推出了“一周系列”產品。

窩小芽難過家長關

IP營銷本無可厚非,但更應該是在保證食品安全以及產品創(chuàng)新的基礎之上,所做出的差異化發(fā)展選擇。然而在食品安全以及產品創(chuàng)新均無法很好實現的前提下,重視IP營銷無疑是本末倒置。

事實上,中國的嬰童食品市場仍有廣闊的增長空間。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嬰幼兒的輔食滲透率僅為25.0%左右,且中國大陸嬰幼兒輔食和奶粉消費額的比例為1:7,中國港澳臺地區(qū)為1:4,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則為1:1。

一般而言,母乳是嬰兒階段最理想的食品,然而嬰兒滿6個月后,光靠母乳及奶粉無法滿足嬰兒的營養(yǎng)需求,因此需要靠輔食補充。而隨著嬰兒的月份的增加,其對營養(yǎng)的要求也隨之增加,因此為了給嬰兒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中國港臺及歐美國家會逐步增加輔食的比重,但中國在這方面仍有欠缺。

可以說,中國的嬰童食品市場仍是一片待開發(fā)的藍海,但想要真正從諸多品牌中脫穎而出,贏得這一屆家長的信任,還是要在食品安全以及產品創(chuàng)新方面多下點功夫。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15小時賣了1000萬,嬰幼兒零輔食會是一門好生意嗎?》,深氪新消費

2.《COPY TO CHINA系列一:歐美嬰童食品企業(yè)8大方向,哪個適合中國?》,兒研所Club

3.《2020Q1中國嬰幼兒輔食行業(yè)運行監(jiān)測報告》,艾媒網

4.《2021年中國嬰童新銳品牌營銷增長白皮書》,艾瑞咨詢

作者/小白

排版/藝馨

監(jiān)制/小罅

出品/一味研究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gptmaths.com/quan/52847.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上一篇 2021-12-14 16:00
下一篇 2021-12-15 11:13

增長黑客Growthhk.cn薦讀更多>>

發(fā)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