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你的產(chǎn)品為什么不動銷

我之前寫了一篇關于產(chǎn)品動銷的文章,文中提到:產(chǎn)品動銷是一個多元化的問題,涉及到很多層面,需要面面俱到,但就競爭格局而言,要想打敗競品,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須重視這三種競爭力: 產(chǎn)品競爭力、渠道競爭力、消費者競爭力。 收到很多企業(yè)高管和經(jīng)銷商的反饋和探討,今天就消費者購買層面再深入聊一聊動銷問題。

01 從福格行為模型了解消費者購買行為

福格行為模型,是指人的行為由“動機、能力和觸發(fā)條件”這三要素組成,這三個同時都滿足時行為才會發(fā)生。

用一個等式來簡化就是B=MAT,B是Behavior行為,M是Motivation動機,A是Ability能力,T是Triggers觸發(fā)。

一個行為得以發(fā)生,行為者需要有進行此行為的動機和操作此行為的能力,如果他們有了充足的動機和能力來施行既定行為,他們就會在被誘導/觸發(fā)時進行。

拿案例分析一下:我今天去賣場看到了紫林醋的多點陳列: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你的產(chǎn)品為什么不動銷?

這是典型的品類關聯(lián)陳列,大家感覺這個醋的銷量會不會好?

首先肯定地回答,能做到這一點,已經(jīng)達到80分了,品類關聯(lián)勢必促進產(chǎn)品動銷。但是還有一些提升的空間,我們用福格行為模型分析一下:

消費者購買行為=消費者購買動機*消費者購買能力*消費者觸發(fā)

1. 消費者購買動機:

買餃子蘸醋是國人的消費習慣,符合消費場景,容易形成品類關聯(lián),所以把醋陳列到餃子旁邊很容易形成購買動機。

2. 消費者購買能力:

購買能力不是說消費者買不買的起醋,而是在多數(shù)消費者概念里我主要是吃餃子,醋是配料,用來蘸的,有主次之分。也就是醋的價格不要高于餃子,或者說醋的價格最好是餃子的三分之一左右,這是普通老百姓愿意為之付出的購買能力。

這里面多點陳列就有一個小問題:第1幅圖醋的價格明顯高于第2幅圖,但是第1幅圖餃子的價格卻為第2幅圖的50%(第1幅圖餃子價格25,第2幅圖餃子價格52),所以建議換換不同價格醋的位置,匹配消費者購買能力。

3. 消費者觸發(fā):

怎么能觸發(fā)消費者的購買呢?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每天身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廣告,所以很多信息都會被主觀屏蔽,形成“信息繭房”,如果沒有什么吸引其眼球的東西,買餃子就是買餃子,旁邊的東西一概不入法眼,那么如何做好觸發(fā)呢?

給一個建議:在旁邊放一個爆炸簽,注明:“餃子好吃,別忘了買醋”。起到提醒作用,便會更好的觸發(fā)消費者購買行為。

總結一下:關于動銷,營銷團隊不要站在品牌商視角去看消費者,要站在消費者角度去觀察市場,觀察消費者購買行為,在市場競爭白熱化的今天,高手對決往往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營銷團隊學習一些理論模型很有必要。

02 動銷要求產(chǎn)品及時滿足消費者變化需求

快消品行業(yè)競爭的關鍵是:能夠通過產(chǎn)品、品牌、渠道、供應鏈資源的整合,持續(xù)挖掘并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只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產(chǎn)品才能動銷,很顯然產(chǎn)品是排到第一位置的,而好的產(chǎn)品是來源于消費者的深入洞察。

一、先了解產(chǎn)品洞察的幾個誤區(qū)

1. 洞察不是觀察: 以消費者為導向,不要替消費者思考;要觀察消費者,還原消費者的生活場景和購買路徑;要自檢,而不是自證;更要明白消費者不是決策者,消費者的結論不是洞察,我們更需要的是消費者的真實描述,以此洞察消費者隱性需求。

簡而言之就是要了解關于消費者的事實,而不發(fā)表基于事實產(chǎn)生的自己觀點。

2. 賣點不等于買點,功能不等于好處: 這是很多快消品廠商人員常犯的錯誤,“王婆賣瓜”似的夸自己產(chǎn)品好、技術好、工藝好、品牌好等等,就一句話:千好萬好不如消費者自我感覺“對我自己好”。

其次不要說我的產(chǎn)品能做些什么,引導消費者認知,你可以用我的產(chǎn)品做什么;能給客戶帶來哪些直接幫助,不但要讓客戶受益,而且要針對性地解決客戶的問題,客戶買的不是產(chǎn)品,而是對更好自我的追求。

洞察不到這一點,一切營銷都是在自嗨,產(chǎn)品動銷就是臆想。

3. 洞察是基于場景的需求: 表面的需求不一定是真實需求,舉一個例子,我購買了一瓶水,這是基于什么樣的需求?我口渴了?看到超市搞促銷?看到一個礦泉水瓶子漂亮?別人拿著我也想拿一瓶?在不同的需求下,我有不同的購買行為,所以場景決定了我的購買。

此時實現(xiàn)洞察的方式是:真實還原消費場景和購買路徑,共情推測。

二、產(chǎn)品洞察的幾個要素

1. 消費者調研7要素:

① 消費者產(chǎn)品需求:需求什么、需求狀態(tài)、產(chǎn)品的價格以及購買方式和地點等;

② 消費者習慣:不易被改變、愿意嘗試新的;

③ 消費者人物畫像:性別、年齡、收入、教育程度、性格、價值觀、家庭結構及本人家庭角色? 

④ 消費者對產(chǎn)品和品牌認知:功能、情感、品牌、代言人、顏值、價格、評論、服務等,認知里面的購買排序&習慣?習慣形成的緣由、歷史、過程?

⑤ 消費者對產(chǎn)品的關心點:在哪里、什么時間、什么場合使用?

⑥ 消費者使用產(chǎn)品的感覺:如何去表達這種感覺?發(fā)個朋友圈?好友分享?

⑦ 消費者之間互動影響:未使用者受使用者的影響?使用后對其他消費者的影響?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你的產(chǎn)品為什么不動銷?

2. 產(chǎn)品需求洞察5要素:

① 基于“事實”:一個客觀存在,而不是由品牌憑空猜測或“編”出來的,否則你挖出來的就是“偽需求”;

② 以人為本,基于“人性”:洞察不是對消費者產(chǎn)品“功能”性需求的了解,而是對目標客戶群體人性、情感、心理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入分析與挖掘。只有基于“人”的洞察,最終才能真正觸動人,消費者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概念”;

③ 通過深入溝通,挖掘消費者“真實”所想;

④ 品牌與產(chǎn)品具有高度相關性:你可能對目標客戶 的內在了如指掌,可是如果你的洞察和品牌/產(chǎn)品欠缺關聯(lián)性,一切等于零;

⑤ “新鮮”與“獨特”:找到別人忽略或完全沒有想到的“事實”,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一個被大多數(shù)人認知的洞察不是好的洞察。

總結:“有利可圖的滿足消費者需求”,這是現(xiàn)代營銷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管理》一書中對營銷最簡潔的定義。

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消費者洞察的核心是洞察“消費者需求”,產(chǎn)品的定義也應該是滿足消費者在不同場景需求下“工具”,而動銷的定義也應該是這個“工具”讓消費者用的很“順手”。

03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 你的產(chǎn)品為什么不動銷?

回到題目,這個問題該如何回答?我感覺要從產(chǎn)品和營銷兩個層面回答

1. 產(chǎn)品層面: 不能持續(xù)挖掘并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的產(chǎn)品不可能動銷,這里面需要品牌商深入去洞察消費者,去了解“真需求”。

a. 要滿足消費者對產(chǎn)品的直接需求:消費者缺什么“理想與現(xiàn)實”,功能、質量、顏值、省時、價格、服務等;

b. 要滿足消費者與產(chǎn)品可能的關聯(lián)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xiàn)、宇宙真理等。

c. 要清楚一點:“偽需求”永遠解決不了動銷問題!

2. 營銷層面: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早已結束,產(chǎn)品動銷需要營銷支持,簡單列舉幾個營銷需要解決的問題:

a. 多渠道觸達消費者:消費者是誰?通過哪些渠道可以有效觸達?

b. 消費者使用產(chǎn)品的場景布建,關聯(lián)具體場景(銷售場景&消費場景)來啟發(fā)消費者需求,品牌陳列、品類陳列、關聯(lián)陳列等等;

c. 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程序化購買、電梯、地鐵、公交等媒介以及線下實體店的花式陳列等;

d. 消費者心理弱點:主要想利用左位效應(例如:超市里面都是9.9元產(chǎn)品,而不是10元)、價格錨定(例如:通過炮灰產(chǎn)品,實現(xiàn)利潤產(chǎn)品性價比的提升)、比例偏見(例如:超市里貴的東西標識是:直降100元,便宜的東西標識是:五折促銷)、從眾心理、愛屋及烏等消費者弱點,誘惑消費者沖動消費;

e. 消費者狀態(tài):當下有沒有需求?習慣容不容易改變?有沒有在做比較?就像農(nóng)夫山泉的東方樹葉,2011年無糖茶的需求很小,但是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喝含糖茶的習慣會改變,需要對消費者進行不斷地引導和灌輸。

本文經(jīng)授權發(fā)布,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gptmaths.com/quan/78267.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上一篇 2022-09-08 11:36
下一篇 2022-09-08 11:42

增長黑客Growthhk.cn薦讀更多>>

發(fā)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